img

专题二方向简述

本专题聚焦于从时空大数据挖掘犯罪发生的规律,借助地理信息技术、空间分析方法和大数据挖掘等手段,深入探讨犯罪现象的地理分布模式、犯罪热点的识别与分析,以及犯罪模式的空间解析等重要内容,以期为犯罪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专题还将关注警务模式、社会经济因素等对犯罪地理分布的影响,为构建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有益的学术参考。

专题主席 宋广文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 副教授

image.png

博士,副教授,广州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广州大学公共安全地理信息分析中心副主任,广东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学会理事。长期从事时空行为与犯罪地理、警务时空大数据挖掘、社会空间治理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项目多项。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成果多次发表在Annals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eographers、Journal of Quantitative Criminology、Cities、Habitat International、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和地理科学等期刊。

专题主席 许艳青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教授

image.png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武汉市预防医学会医院公共卫生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社会遥感地理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交通大数据分析技术委员会委员;博士毕业于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曾任University of Maryland研究员、University of Toledo终身制副教授、地理信息科学与应用中心主任;入选湖北省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武汉英才”优秀青年人才。长期从事地理信息科学和遥感技术及其在城市规划与建设、公共卫生与健康、以及公共安全与犯罪等领域的研究,多项成果发表在Annals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eographers、Cities、Preventive Medicine、Journal of Medical Systems、Crime Science等期刊。

专题报告1:基于异常检测方法的建筑环境犯罪风险信息提取

报告简介

已经有诸多研究探讨了街景图像中所揭示的犯罪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然而,由于诸如扒窃的犯罪类型通常集中在特定区域,因而覆盖的街景图像有限。且从犯罪标签较少的街景图像中有效提取犯罪风险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对于一些国家来说,在公开的犯罪数据中判决书的可信度最高。鉴于判决书数据具有空间稀疏且只记录部分犯罪的特点,其能否有效反映街道犯罪信息值得商榷。为了从极少量带有犯罪标签的街景图像中提取犯罪信息,我们假设城市中的异常是隐藏在景观环境深层的犯罪风险信息。异常检测模型可以从空间稀疏但与犯罪位置高度相关的街景图像中大规模映射犯罪风险。基于该思想,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深度异常检测模型的犯罪风险评估框架,用于从地块尺度识别中国典型城市在街景图像中表现的扒窃风险。本研究以深圳市为研究区域,从街景图像中提取建筑环境,并根据公开的法律文件揭示区域扒窃犯罪分布。本研究构建的模型能够以较高精度在研究区展示扒窃风险分布,并揭示了其空间聚集性。通过可解释性分析,本研究发现扒窃犯罪会受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物质环境和人类日常活动的综合影响。本研究可为我国大城市扒窃犯罪的警务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扒窃犯罪;街景影像;可解释分析;社会无序理论

报告人

姚尧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教授

image.png

姚尧,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日本东京大学空间信息科学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研究员,获评日本学术振兴会卓越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时空大数据技术和可计算城市科学领域,荣获2020年国际计算机协会(ACM) SIGSPATIAL中国新星奖(每年全球1-2华人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202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科学家(2022年、2023年),2022全球前沿科技青年科学家等。

专题报告2:财产犯罪的热点专门化: 基于底特律的研究

报告简介

该报告基于美国底特律市2011-2015年的犯罪资料,考察城市的不同区域是否存在财产犯罪的热点专门化。本研究的犯罪类型包括居民区入户盗窃,非居民区入户盗窃,房屋内的盗窃,车内盗窃及盗车等。本研究发现,在底特律的879个街道群(block group)中,有22个街道群是上述所有五类财产犯罪的热点区域,有167个街道群是其中一种财产犯罪热点区域。本研究的结论是,某类财产犯罪的热点区域未必是另一类财产犯罪的热点区域。

报告人

江山河
美国韦恩州立大学
犯罪学和刑事司法学
终身教授

image.png

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犯罪学和刑事司法学终身教授。曾任华人社会犯罪学协会会长,美国托莱多大学杰出研究型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讲座教授,湖北省楚天学者,国际学术杂志《监狱杂志》,《刑法杂志》,《当代刑事司法杂志》,《亚洲犯罪学杂志》特刊主编。学术论文发表在Annals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eographers, Cities, Crime Science,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Crime and Delinquency, Criminal Behavior and Society等国际期刊。合作者包括来自于统计学,地理学,信息科学,犯罪学,社会学和法学等领域的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环境与犯罪,比较犯罪学与刑事司法学,非正式控制,正式控制及亚正式控制三维控制体系,定量研究方法等。亚洲犯罪学学会2006-2013年最佳论文奖获得者。

专题报告3:人工智能技术与城市规划的未来

报告简介

21世纪以来,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渗透到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方面。与前三次技术革命改变人类的体力劳动不同,这次科技革命本质上是一场智力革命,有可能对传统的知识型工作产生巨大影响。作为典型智力工作的城市规划也将不可避免的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报告首先梳理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脉络和关键技术,提出了城市规划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并从人机交互关系演变视角将现有人工智能规划研究和应用成果分为协助规划、强化规划、自动规划、自决规划四个阶段。接着从城市研究、规划设计、规划管理三个领域详细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类别和现状情况。最后,对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规划应用前景展开讨论,并提出了规划行业的应对策略。

报告人

黄经南
武汉大学城市
设计学院
教授
image.png

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国家注册规划师,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可持续亚洲城市中心任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新技术革命(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城市空间演变,信息技术(遥感与GIS)城乡规划应用,低碳城市,社区与国土空间规划等。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国际项目3项、各类工程实践类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规划期刊发表文章7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5部。获得国家及省部级设计及研究奖项10余项。

专题报告4:基于双重机器学习的警察盘查时空策略优化

报告简介

警察盘查作为一种主动警务策略,旨在通过盘问或搜查相关人员,达到犯罪预防或侦查的目的,是警察防控街面犯罪等公共空间犯罪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目前我国警察盘查策略的制定往往依赖于民警的经验和判断,且大部分警力过度集中于犯罪热点区域,对犯罪冷点的管控则相对薄弱。本研究以中国某一大城市的中心区为研究区域,以500m*500m的网格为研究单元,并以“周”为时间尺度将研究周期划分为52周,使用2019年警察盘查数据、街面犯罪警情数据、手机信令数据以及兴趣点(POI)数据构建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时空大数据集(共计32188个样本)。采取基于因果森林的双重机器方法精细化衡量警察盘查的时空效益,并结合SHAP加性解释器对警察盘查时空特征与街面犯罪间关系进行可视化分析。在验证警察盘查有效性的基础上,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4+2”警察盘查与街面犯罪时空研究框架。其中,“4”指的是从警察盘查数量、空间覆盖率、时间覆盖率及警力四个维度全面衡量警察盘查的时空特征;“2”则是将研究空间划分为街面犯罪热点与冷点两大类别。最后,结合4个维度和2类空间更加全面且有针对性地对警察盘查时空策略展开讨论。

报告人:

范卓颖
广州大学地理
科学与遥感学院
硕士研究生
image.png

2022级硕士研究生,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测绘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时空行为与犯罪地理分析。本科阶段专业成绩第二,研究生阶段专业成绩第一,曾获“河南省三好学生”称号。参与广州市智慧警务系统设计及开发、导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

专题报告5:警察盘查活动对盗窃的防控效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最近时空距离的分析

报告简介

警察盘查是警察防控盗窃等社会常见警情的核心手段之一。作为一种具有动态性特征的正式监管活动,警察盘查地与犯罪者作案地的时空邻近程度对犯罪者被捕风险产生重要影响,且这种影响能够在一定的时空范围中延续和扩展,因此警察与犯罪者的时空距离是衡量警察盘查活动对盗窃防控效用的合理指标。目前国内外鲜有研究基于警察与犯罪者的时空邻近关系精细化刻画警察盘查的犯罪防控效用时空异质性特征,也并未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化探讨。本研究以中国南部大城市ZG市的TH区为例,以盗窃警情点为中心,构建200米圆形缓冲区作为分析单元,提取案发前24小时内的盘查点数据,根据盗窃警情点与警察盘查点的最短距离差和最短时间差构建最近时空距离指数,并结合兴趣点数据(POI)和手机信令大数据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究建成环境、人口特征以及警察盘查活动特征三类因素对警察盘查的犯罪防控效用的影响。最近时空距离指数衡量了警察盘查点与盗窃犯罪点之间的时空邻近程度:最近时空距离指数越大,意味着在盘查发生后的较远距离或较长时间内,盗窃犯罪才会发生,即盘查对盗窃的防控效果越好;反之,盘查对盗窃的防控效果越差。研究发现:(1)建成环境方面:公园广场对最近时空距离的扩大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商场和网吧则相反;(2)人口特征方面,外来人口比例对最近时空距离的扩大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3)警察盘查活动特征方面:从整体盘查活动来看,虽然盘查点数的增加有益于扩大最近时空距离,但警察盘查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散反而会缩短最近时空距离。此外,进一步提取犯罪前最后一次盘查活动发现:单次盘查活动持续时间越长,最近时空距离越长;而单次盘查路径中盘查点分布越分散,最近时空距离则越短。以上结果揭示了建成环境、人口特征与警察盘查活动特征对盘查防控盗窃犯罪效果的影响机制,后续的警察盘查策略优化工作可从盘查地点和盘查路径两方面综合考虑,以更好地发挥警察盘查在预防和打击犯罪中的作用。

报告人

王卓婷
广州大学地理
科学与遥感学院
硕士研究生

image.png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2023级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时空行为与犯罪地理分析。

专题三方向简述

在“环境与健康:社会遥感地理学视角”这一专题中,我们专注于社会遥感技术和地理计算方法在环境健康领域的应用。这包括使用遥感数据来监测和分析空气质量、水质、城市绿化等环境因素,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通过集成和分析来自不同社会和地理数据源的信息,研究者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健康风险的地理分布模式,评估环境变化对公共健康的潜在影响。此外,该专题也将探讨如何通过策略性地应用这些技术,来促进健康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从而改善人类健康和福祉。

专题主席
许艳青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教授

image.png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武汉市预防医学会医院公共卫生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社会遥感地理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交通大数据分析技术委员会委员;博士毕业于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曾任University of Maryland研究员、University of Toledo终身制副教授、地理信息科学与应用中心主任;入选湖北省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武汉英才”优秀青年人才。长期从事地理信息科学和遥感技术及其在城市规划与建设、公共卫生与健康、以及公共安全与犯罪等领域的研究,多项成果发表在Annals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eographers、Cities、Preventive Medicine、Journal of Medical Systems、Crime Science等期刊。

廖一兰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image.png

博士、博士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模型与地理信息分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预防医学会环境卫生分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时空数据建模与分析,空间流行病学研究。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青年基金在内的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在内的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目前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论文,参编专著7部,获中国专利授权6项。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2020年入选WGDC全球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全球前沿科技青年科学家(共10人),获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遥感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资助”,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人才计划-“青年创新促进会”。

专题报告1:中国东部地区的空气污染不平等问题

报告简介

暴露于环境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有严重不利影响。然而,空气污染对所有个体的影响并不相同。本研究旨在估计中国东部社区社会经济地位(CSES)与环境空气污染的关联。研究对象包括19,622名个体。CSES通过收入、职业和教育来衡量。空气污染通过PM2.5、PM10、NO2和CO的4年平均环境水平来衡量。研究采用了空间自回归模型和U检验,根据参与者的农村/城市地点和户口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的环境不平等趋势与高收入国家不同,具有自己特有的趋势。中国的空气污染物暴露与CSES呈倒U型相关,即中等社会经济地位的社区面临最高程度的暴露。子样本分析显示,与农村和城市地区的居民相比,农民工的空气污染暴露浓度更高。我们的结果有助于政策制定者了解环境污染的地方特定模式,并设计干预策略以改善环境,特别是针对农民工等经济弱势群体。

报告人

陈晨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
学院全球健康系
特聘副研究员

image.png

副研究员,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健康系,入选武汉市“武汉英才”优秀青年人才。博士毕业于英国约克大学卫生经济研究中心,曾任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现任中国疫苗行业协会疫苗经济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老年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疫苗经济学、老年健康经济学与卫生技术评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1 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 项,近三年来以一作或通讯作者身份在SSCI,SCI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专题报告2:空气污染与健康不平等:宏微观双视角的考量

报告简介

空气污染与居民健康不平等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学、健康地理、公共卫生、医学等领域研究的重点,但其对健康的影响具有较为复杂的作用机制,而且,因宏观尺度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微观尺度的城市内部居民日常流动而分化出不同的研究视角。本次报告介绍两个研究,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视角考察空气污染与居民健康不平等的关系。第一个研究聚焦宏观尺度,借助2018、2020年两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和地区历史空气质量指数数据,关注空气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机制及异质性。研究发现,体育锻炼是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而空气污染则会影响居民体育锻炼的时长进而影响居民健康水平。此外,处在户外或车间的工作环境,更多的暴露在空气污染之中,会对健康产生更大的影响。而且,空气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还会因工作场所污染暴露强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进而造成健康不平等。最后,从性别、城乡和社会经济地位三个方面,识别出空气污染的健康影响在不同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第二个研究聚焦微观尺度,当前,高时空分辨率的环境人口数据及其人口属性较为缺乏,制约了在微观尺度上研究暴露风险不平等性。以西安为例,基于二手房价数据和大规模移动电话数据,本研究测量了环境人口的社会阶层和市民身份,产生两点发现:(1)PM2.5暴露的环境不平等体现在居民社会阶层和市民身份上;(2)居民社会经济地位作为缓解因素,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PM2.5暴露对非本地居民的不利影响。

报告人

贺力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
学院社会学系
副教授、博导
image.png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地理学博士,西安交大社会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计算研究中心主任。亚洲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席,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空间人文社会地理计算专委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会委员,担任HSSCOMMS、GSIS等期刊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陕西省留学人员科技择优资助项目等10项课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社科重大等项目十余项。已在Cell子刊The Innovation等期刊发表SSCI、SCI等学术论文20篇,授权1项国家发明专利,研究成果服务于国家民委、地方公安等部门,多项成果被公安部门采纳应用。获国际地理联合会2022年地理系统建模“优秀青年学者奖”,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优秀奖”、陕西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主要从事犯罪地理、空间计量、社会地理计算研究。

专题报告3:基于修订辐射模型的畜禽贸易流量估计

报告简介

禽流感不仅对包括家禽、野生鸟类和哺乳动物在内的动物种群造成了破坏,损害了农民的生计和食品贸易,同时也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威胁。活禽贸易被认为在禽流感病毒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厘清家禽贸易情况对于评估禽流感流行风险至关重要。然而,关于中国家禽贸易的研究非常少,全国性的调查报告仍为空白。本文采用修订的辐射模型,使用中国318个地级市的家禽生产量和需求量,估计出2015年地级市间的家禽贸易流量的代理变量值。将代理变量值与报道的贸易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修订的辐射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城市间主要的家禽贸易网络。这是第一个描述中国地区间家禽贸易情况的数据集,可用于分析各地级市的家禽生产和消费结构,也可为禽流感流行风险的评估和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重要参考。

报告人

孔令才
华北电力大学
数理系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image.png

副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应用统计专业硕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疾病传播中的数学模型与统计方法、空间/时空统计方法与应用。主持中央高校面上项目2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 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近年来以一作或通讯作者身份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专题报告4:面向小区域健康指标的地理时空评价

报告简介

本报告旨在探索小区域健康指标的地理时空评价方法,并着重介绍其在中国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领域的应用。健康指标是评估人群健康状态的关键工具,其通过揭示生命期望、死亡率及医疗资源等多维数据,支持健康政策的制定与评估。研究表明,随着研究尺度的缩小,健康指标在小区域地理分布上的不平等现象愈发明显。因此,本报告将介绍三种评价内容:时空公平性、时空集聚性和时空影响因素,并通过空间基尼系数、新兴时空热点分析和贝叶斯时空变系数(STVC)模型等方法,提供一套理论体系和实现工具,旨在支撑地区健康政策的精准制定和有效执行。通过这些前沿地理空间分析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应对小区域内的健康问题,从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并推动全民健康覆盖。

报告人

宋超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
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
副研究员
image.png

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华西健康医学地理课题组PI。研究方向:健康医学地理、时空卫生统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等。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等期刊发表SCI/SSCI论文20余篇,其中1篇论文获杂志年度最佳论文奖第一名,2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首创提出贝叶斯时空变系数(STVC)系列模型,用于探测复杂时空异质变量关系。

专题报告5:社会环境因素健康归因方法与应用

报告简介

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严,社会环境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有很大的影响。本研究分析环境因子对中国不同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谱解释力的地理时空分异。利用全国22个省份81家医院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病历的病原谱数据,首先探索不同病毒在中国南北不同地区的季节性特征,然后利用地理探测器q统计对各环境因子对不同地区病毒分布特征的解释力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阐述了气象因子对病毒的影响机制,首先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病毒的季节特征,继而揭示中国南北分区各气象因子对不同病毒的解释力,最后发现两独立气象因子交互作用显著增强。研究结果为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和感染控制措施、被动免疫预防的时机和靶区及相关疫苗的时空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报告人

徐冰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
助理研究员
image.png

助理研究员,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青年优秀人才。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长期从事社会环境健康归因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理时空统计分析在环境健康方面的应用。现任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空间统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初级保健基金会大数据统计与空间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近五年来发表SCI论文十余篇。

专题报告6:染病发病数与城市人口规模的标度律

报告简介

城市标度律(Urban Scaling Law)揭示了城市体系中城市要素与人口规模的非线性缩放关系,其中基础设施类要素与人口规模呈亚线性关系,社会交互类要素与人口规模呈超线性关系。传染病依赖社会交互,理论上,大城市传染病人均发病水平更高,但其标度关系时间演化过程仍不清楚。本报告以COVID-19疫情为例,分析发病数与城市人口规模标度关系时间演化过程,尝试从复杂城市系统视角揭示传染病传播规律。

报告人

许刚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副研究员
image.png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研究兴趣为:城市化和复杂城市系统。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Land Use Policy》、《地理学报》、《中国土地科学》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Google Scholar被引超2000次。撰写的咨询报告被国务院办公厅采纳,研究成果被联合国项目事务署采用,在《光明网(理论频道)》发表媒体文章。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讲授《土地管理与地籍测量》、《城市地理学》等专业课程。曾获武汉大学学术创新奖特等奖(校长奖)。

阅读原文

Q.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