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地信学院公众号“我和我的导师”系列文章,作者为团队研究生郭紫锦

在科研的旅途中,我经历了无数的起伏和挫折,但每一步都凝聚着姚尧教授的支持与智慧。下面将记录我们和导师的一些小故事。

1 指路明灯照远方,引领前行无迷茫

算到现在,和姚尧老师的相识仿佛是昨日之事,但其实已经跨过七个春秋。记得2017年的尾声,我还是一位刚踏入大学校园、充满迷茫和未知的新生。就在那一节C++ 课程设计的上机实习中,当我面对满屏的代码符号感到手足无措时,一位气宇轩昂的老师走了进来,他的出现,就像一道光芒照亮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姚尧老师与其他老师、同学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他的声音洪亮而充满激情,现场修改了“过时”的实习题目。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竟然用记事本现场编写代码,边写边讲解C++ 的命名规范,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浅薄。

与姚尧老师的深入交往,是在学院产学研项目答辩会上。他的“死亡三问”——“实现的代码是不是你写的?”如同锐利的剑,直刺每一个答辩者心中,让原本喧嚣的教室瞬间鸦雀无声,一直持续到所有项目答辩结束。即使是那些本打算敷衍了事的师兄师姐,也不得不打开电脑,逐字修改PPT,回顾代码实现的每一个细节。实际上答辩团队实现的代码正出自姚尧老师之手。自那以后,我对科研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有幸加入姚尧老师所在的团队并进行了更深入的交流。在地大隧道,南望山西区操场,教三楼前,姚尧老师总是耐心地向我讲解城市大数据研究的前沿动态。当我们仰望星空,他总是满怀期望地对我说,希望我能够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正是姚尧老师寄予的厚望不断鞭策着我,成就了我在科研道路上现有的成绩。

2 生活苦矣波涛起伏,有师引领方识天涯

姚尧老师认为,学生们的视野只在学校里是不够的,还得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于是,姚尧老师经常引领与鼓励作为学生的我们参与各项学术会议。记得在一次IGU-2022国际地理联合会结束后,姚老师还会细心地询问我“感觉怎么样”,他的关怀让我倍感温暖。后来,在姚尧老师的推荐下,我前往东京大学柴崎亮介老师的实验室进行了为期三个多月的交流访问。记得刚出成田机场,姚尧老师就早已在出机口等待我们,意外的是姚尧老师同时也给我们带了流量卡 “紫锦,我这里给你们带了流量卡,赶紧换上给家里报平安吧”。这份细心与关怀,让我感受到姚尧老师不仅是科研学术大师,也及其充满人文关怀。

尽管姚尧老师面对繁琐的科研项目和学生压力,还是亲自花了一整天带我深入了解了东京这座繁华都市,从浅草寺的历史沉淀到台场的现代信息,站在涉谷、新宿站这庞大的车站-办公-商业有机综合体时,我第一次了解到面向交通的规划的真正涵义,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在东京大学,我有幸参与地理基础模型项目,亲身体验了丰富的科研资源。甚至还有机会聆听机器学习启蒙大师吴恩达的讲座,这一切都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姚尧老师,不仅是我们的老师,更是我们探索世界的引路人。

20230229-pic1

图1 与柴崎亮介、姚尧老师讨论交流

面对陌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恩师不仅给予我精神、科研上的指导,更是在生活上给予我无私的帮助。在姚尧老师的介绍下,我还认识了东京大学读完博士的师兄,尤其是还能遇到地大的老学长李沛然师兄,刚到日本需要办理各项保险、网络手续,面对语言不同的难题,沛然师兄耐心在旁边充当翻译,极大保障了我们在日本的生活,有时谈到回国规划,也总是想争取回到母校“教书育人”。姚尧老师亦师亦友,虽然在组会上会严格要求,面对错误直点要害,私下里也会关心学生生活,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倾囊相助。在国外交流期间遇到的高额花销和语言交流问题,恩师会协调各种资源帮我度过难关。在东京大学的工资迟迟未发下来,我们生活有困难时,恩师买了大量食物放到冰箱里,从而保障我们的生活质量。对恩师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这些经历将成为我终身难忘的回忆。

20230229-pic4

图2 东京大学(柏之叶校区)

在科研的道路上,我屡遭困惑与挫败。正是在我最动摇的时刻,我的导师姚尧教授伸出了坚定的援手,用他的鼓励为我撑起了一片勇敢前行的勇气。“我适合科研吗?我能做好科研吗?”这样的自我怀疑,可能每个深处研究的人都曾这样质疑过自己。记得第一次申报科研项目时,眼见周围的朋友纷纷脱颖而出,获得了丰厚的经费支持,而我的内心却被失落和消极的情绪淹没。我甚至一度陷入到想放弃科研这条道路的困境。庆幸的是,姚尧老师的话语如同春风化雨,温暖而滋润:“你们做得同样出色,振作起来”、“放心大胆地按照项目计划前进,这里有足够的经费支持你们”。

姚尧老师也会十分严厉,他的严厉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源于对学生的深切期待和信任。他总是以肯定的目光看待学生,但这份肯定并非廉价,而是伴随着严格的标准和要求。他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对论文格式的严格要求,对每一个标点符号的精确校对,无不体现了他对学术的敬畏和对学生的负责。一次,由于种种原因,论文的初稿有些粗糙,“论文初稿格式怎么没有按照标准格式来,根本不是你的真实水平”这句话如同一记警钟,提醒学生正视自己的不足,激发他们追求卓越的动力。“怎么会犯标点符号中英混用这种低级错误,再认真一些”,这句质问,是对学生细致入微的提醒,是对学术规范的高度尊重。在这样的严谨要求下,团队成员们或许会感到压力,但大家的科研发展也正是在这样的严谨要求下,得到了坚实的保障。可以说,团队内的每一步进步,都离不开姚尧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无私奉献。

20230229-pic3

图3 姚尧老师与团队学生的照片集

后来,我逐渐领悟到,科研并不只是一场知识的竞赛,更是一场耐心和毅力的深刻考验。面对TOP期刊长达八十多条的详尽意见,我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只为了不辜负导师的支持和自己的坚持。幸运的是,今年的成果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涌现,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校级奖项、专利、TOP期刊论文等等等。回首来路,我为自己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到自豪,更为姚尧教授那坚定支持与无声鼓励感到深深的感激。

在科研的道路上,我如同一位登山者,借助HPSCIL实验室这个强大团队的资源和我的恩师姚尧老师的智慧之光,我一步步攀登,一次次深入未知的领域。每一次微小的进展都像是我决心和勇气的烙印,也记录着我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和汗水。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深深感激每一位给予我科研指导的关庆锋老师、黄啸老师,是他们的无私支持和帮助,让我得以在科研的征途上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未来,我希望能将姚尧老师教给我的态度和处事方式,融入到我的人生道路中。我期待着与团队一起,迎接每一个新的挑战,共同创造更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20230229-pic2

图4 团队聚餐

原文链接点我查看公众号原文

Q.E.D.